作者 |  胡海青(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今年,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导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以及乌克兰危机、疫情持续给企业复工复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在上升,稳就业面临新的挑战。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加强青年就业帮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等方面提出了20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政策举措。这是在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基础上的升级版和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加强针”,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及各地各高校需要准确把握政策要点,加快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多点发力 保障就业岗位供给


多点发力创造和开发就业岗位,让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有业可就”,是“保就业”“稳就业”的基础。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的不利影响,更需千方百计保障就业岗位供给,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就业。《通知》提出,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稳住就业岗位存量。《通知》强调“两个稳定”,即“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和“稳定公共部门岗位规模”。2021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在2020年扩大各类政策性岗位规模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公务员、中小学幼儿园等招录规模基本稳定。为给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岗位和指导,教育部会同国资委等举办“国聘行动”,聚集国有企业岗位和人才资源,有效对接供需双方。数据显示,截至5月中旬,“不负韶华 国聘行动”第三季累计入驻招聘平台企业30061家,提供职位总数304.7万个,参与直播企业329家,收到简历932.7万份,总触达规模达到7.89亿人次。积极开发落实政策性就业岗位,将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拓展就业岗位增量。《通知》提出,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稳就业要善于从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扩大企业就业规模,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目标。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5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全国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此次《通知》提出,设置好“红灯”“绿灯”,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等,支持高校毕业生发挥专业所长从事灵活就业,将进一步盘活市场资源,开发更多就业岗位,织密就业保障网。


《通知》同时提出,挖掘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对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支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支持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单位就业,不仅可以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满足基层单位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强化创业带动作用。《通知》提出,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创业是就业之源。智联招聘对2020年创业企业的调查显示,1-9月平均每个创业企业招聘7.3个职位,9月创业企业平均招聘需求较1月提高73.6%,创业企业就业带动力相对较弱,但增长势头强劲。推动创业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课题组2020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不考虑创业的比例占50.44%,希望毕业后创业的比例只有3.71%。《通知》提出的支持政策有望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愿,推动更多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自主创业。


帮扶联动  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强化岗位供给,主要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量性问题。但“招人难”与“就业难”并存,表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仍然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通知》提出,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和着力加强青年就业帮扶,推动劳动力市场供需更好更快匹配。


增加供需“见面”机会与平台。“有的活没人干”与“有的人没活干”并存,主因在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方缺乏“见面”的机会与平台。《通知》提出,优化招聘服务,包括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归集机制和就业服务平台,密集组织专项招聘以及服务机构、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等,大力提供和创造供需见面机会。落实实名服务,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为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3次岗位推荐。这将有效对接招聘双方资源,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


消除供需“见面”障碍。《通知》提出,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以及残疾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开展精准就业帮扶与服务,为往届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毕业生及失业青年做好求职登记、失业登记,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通知》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打击“黑职介”、虚假招聘等违法犯罪活动,治理滥用试用期、拖欠试用期工资等违规行为,以消除阻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各种不利因素。《通知》还提出,健全高校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模拟实训、职业体验等实践教学,强化就业指导教师、课程和教材建设等,从加强就业指导上着力进一步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提升就业的意愿与空间。


提升高校毕业生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能力。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革新,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智能制造等新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异军突起,高校毕业生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凸显。为此,要从供给侧发力。《通知》提出,推动产训结合和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扩大青年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拓展学徒培训、技能研修、新职业培训等;鼓励高校毕业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为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提供了平台和资源。同时《通知》提出,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设立见习岗位;实施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鼓励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加项目研究等。这些措施,从短期来看,可以解决部分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能力,因此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长久之计。


优简手续  降低求职就业成本


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就业过程涉及岗位搜寻、录用、签订合同、报到与入职。只有走完“报到与入职”这一“最后一公里”,才算真正实现就业。但就是这个“最后一公里”,需要高校毕业生办理的手续最多、也最繁杂。


《通知》中,一些求职就业手续被取消。如就业报到证将稳妥有序取消,并从2023年起不再发放;不再需要在离校前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为就业协议书签章,也不用在离校后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报到手续。一些求职就业手续被简化。如应届高校毕业生可凭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或就业协议书,在就业地办理落户手续(超大城市按现有规定执行)。一些求职就业手续将优化。如完善毕业去向登记,从2023年起,教育部门将建立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制度,作为高校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的必要环节。这将有效让高校毕业生更快捷、更平顺地走完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降低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就业成本,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确保就业大局稳定,既能保住万家灯火的幸福生活,又能为经济运行提供人力供给。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强化工作保障,做好宣传引导,加快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实到位,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编辑 | 章杨世炜(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校对 | 郑悦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终审 | 小洋



多措并举 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浏览量:0